南宫28

类乌齐县医院原院长曲尼卓嘎—— 在新社会里,蝶变最美医生

2015-10-28 09:44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类乌齐县医院原院长曲尼卓嘎——
 
在新社会里,蝶变最美医生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曲尼卓嘎向记者展示自己成长经历的珍贵照片
    据传公元1276年,上达隆第四世法王桑杰温到类乌齐传法,在奠基修建查杰玛大殿时,一位商人捐献了500两黄金作为建寺费用。大师问:“你献给我这么多钱财,你还有剩的吗?”商人回答:“我还有许多借贷给别人的财物”,于是大师说:“那你家就叫哈殿家吧”。藏语里,“哈殿”是靠放债过活的意思,这就是类乌齐著名的“哈殿”家族姓氏的传说。
    曲尼卓嘎,1947年就出生于这个“哈殿”家族。当时,她的爷爷哈殿·次扎是类乌齐寺夏仲喇章的总司库,爸爸哈殿·巴朗协助爷爷管理政教事务,虽然都属于旧西藏噶厦政府权力体系中的地方官员,但父子俩的思想都十分进步和开明。在解放昌都时,两人帮助解放军在各驿站之间运输各类物资,主动为解放军提供粮食和肉食等,爷爷和父亲的行为在幼年的曲尼卓嘎心里种下了一颗向往革命的种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慢慢发芽,慢慢抽枝,慢慢发叶,慢慢开花,最后长成为参天大树。
             
 
贵族小姐,向往祖国内地梦想成真
 
    曲尼卓嘎小时候过着安逸富足的富人生活,因为母亲来自大商人“沃杰”家族,在内地、印度、尼泊尔都开有商店,所以吃穿都比其他领主家更胜一筹,大米、白面、花生这些藏区的稀罕物,是他家餐桌上的常见食物,平常穿的基本是从内地运来的绸缎和布料,各种珍贵珠宝首饰更是不在话下。
    曲尼卓嘎稍大些,爷爷担任了类乌齐宗解放委员会副主任,爸爸成了解放委员会的委员,家里就会经常来些解放军,他们一来就和爷爷、爸爸在一起谈天说地,谈政治动员,谈民主政治、谈土地改革、谈平息叛乱……,总要聊到很晚才走。她那时最喜欢那些汉族的女医生、女军人到家里来,听她们说话的腔调,看她们的穿着打扮,观察她们的行为举止,什么都觉得非常的时髦,她不仅模仿她们说话走路的样子,还缠着家里照样子也给她做了条裤子穿。
    有一次,爸爸背回家一袋银元,他坐下来抱起小卓嘎逗她玩。卓嘎问:“爸爸,这么多银元给我买些什么呢?”爸爸说:“给你买最好的嫁妆。”卓嘎说:“我不要嫁妆,银元给我做路费,我要去祖国内地”。邻居来家里串门,见到卓嘎直夸她漂亮,并开玩笑说“做南宫28家的媳妇吧”。小卓嘎每次都会嘟起小嘴嚷着:“我要嫁给解放军,我要去当医生”。
    1959年,“四水六岗”武装叛乱军在洛隆一带集结,直接威胁到类乌齐的安全,爷爷匆忙收拾了些细软,带着全家人,在解放军队伍的接应下,到昌都避难并长住下来。之后不久,爷爷和爸爸在昌都军管会参事处担任参事,爸爸还成为了政协昌都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到了小卓嘎上学的年龄,她被安排在实验小学上学,每天要上数学、藏文和汉语等课程,课文里高楼大厦、历史故事、瓜果梨桃的描述特别吸引她的注意力。于是,她内心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到去内地看看,亲身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什么时候带我去内地?”就成了她和爸爸聊天时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了。
    终于有一天,爸爸从外面回来,把卓嘎叫过来,神秘地说:“告诉你个好消息,组织上同意你去内地学习了”。卓嘎一下子蹦起来搂住爸爸的脖子,笑成了一朵花。
 
背负出身压力,出色完成学业
 
    出发那天是3月份,天气还很冷,卓嘎穿着组织上发下来的、下摆垂到膝盖的棉衣和同学们坐在大卡车车厢里,身下垫着一床棉被,身上披着一床棉被,兴奋地向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出发了。那一年是1960年,曲尼卓嘎刚刚13岁。
    到了学校,因为基础好加上学习刻苦,岁数最小的卓嘎却比其他同学提早半年进入了卫生专业班。在“医师班”,她碰上了第一道难关——解剖课,尽管事先做了很多功课,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她还是害怕得不住发抖。她定下心神后,对自己说,卓嘎呀,你不是要当医生吗?这一关必须要过。如此这般一段时间后,终于,她颤抖着拿起手术刀,勇敢地上前操作,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同学们大多是翻身农奴子女,他们渐渐知道卓嘎的出身,看她的眼神开始异样起来,学校组织“忆苦思甜”,大家有的讲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有的讲被地主打骂的屈辱经历,有的讲领主贵族如何残酷剥削农奴,卓嘎在一旁默不作声。学校组织观看电影《农奴》,当放到少爷朗杰骑在农奴强巴背上用鞭子抽的一幕时,周围的同学都气愤不已。这时有个同学不怀好意地转过来问卓嘎“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卓嘎只能支吾着说“是”。冬天天气寒冷干燥,脸上有些皴裂,卓嘎就擦点雪花膏保护皮肤,同学就取笑她:“资产阶级的香风来了”。面对来自周围无形的压力,卓嘎又告诉自己:“不同的出身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要多理解大家的心情,尽力融入到集体中,一定要战胜这第二道关。”
    1963年,爸爸去北京参观学习,回去时到学校里看望卓嘎,爸爸给她讲述了在首都的所见所闻,说到了受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情形,鼓励她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实现当医生的理想,将来好好为人民服务。爸爸回去后,她默默地将爸爸从北京带来的两件毛料衣服藏在了箱底。她想着日常生活上的统一步调是与同学融合的重要一步。
    8年的漫漫求学生涯结束时,曲尼卓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仅和同学们完全融为一体,更以优异的成绩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顺利通过民院附属医院的实习。
 
历经重重考验,蝶变最美医生
 
    1968年,曲尼卓嘎被分配到贡觉县医院工作。出发前,同学们都纷纷跑来劝解她:贡觉民风强悍,经常发生杀人斗殴的事。卓嘎知道这是因为出身问题影响了分配动向,她只能用行动证明对组织的信任、对人民的感情。于是,她义无反顾地奔赴贡觉开始行医生涯。
    曲尼卓嘎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在学校学的内科病理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远远不够用。在基层,医院条件艰苦、科室设置不全、人员配备不足,作为为数不多的医生来了什么样病人就要看什么样病,根本没法解释专业问题。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不断向院里的老医生求教,四处收集各科医疗书籍进行自学,并经常骑马下乡,给群众上门看病问诊,增加实践经验,渐渐地就掌握了全科医师的基本技能,在地方上开始小有名气。
    这是,父亲有些担心卓嘎小有成就后会有所懈怠,预备适时地给她上上一课,恰好身体不舒服,就叫她回到昌都带他去看病,在医院里看到一名护士态度很差,爸爸就转头问她:“你在贡觉也这样吗?”卓嘎说不是。爸爸点点头说,在旧社会,广大劳苦大众没有看病就医的条件和权利,你们是新社会的医生,党和国家培养了你们,你们一定要心地仁善,真正关心病人,全力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折磨,千万不能对病人耍态度。
    回去后,曲尼卓嘎工作更加努力了,即使是在怀孕生产期间也没有放松。当她谈起在怀孕4个月时跟随工作组下乡的一次经历时,神情语气平静,却令身旁的人忍不住为她捏了把汗,她那次骑的马很胆小,一路上,看到田里猪在拱地要惊,凑热闹的小孩喊一声也要惊,一天里把她从马背上摔下来了三次。晚上躺在帐篷里,她觉得肚子隐约作疼,不得不半夜起来,请同住的医生打了一针才入睡。
    各种有惊无险后,孩子平安生了下来,每次下乡怎么安置孩子又成了卓嘎面临的大问题。再三考虑后她就索性背着孩子骑马下乡,而且因为怕孩子从背上摔下来,每次都不敢让马跑起来,这样一般人骑马半天的路程,她就要骑上一天。说起往日的艰辛,卓嘎坦然地说,那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苦,西藏的女干部都这样。
    如果说条件艰苦在当时是普遍性的,问诊过程中面临一些精神失常病人的攻击就是医务人员独有的危险。一次,群众送来一个病人,看到病人盖着毛毯蜷缩在墙角,卓嘎就掀开毛毯一角准备询问病情,突然被病人悴不及防地吐了一脸唾沫。据群众介绍说这个小伙子突然发病,捅了自己一刀,只好把他手脚捆住,给送到医院来了。卓嘎针对病情决定采用冬眠疗法治疗,立即给病人注射了冬眠灵和杜冷丁,等病人昏睡过去,就一直守在旁边计算时间,分析病人的耐药性,直到第二天病人醒来,恢复正常意识。
    在不断的接诊、治疗、下乡送医送药中,卓嘎在贡觉一待就是19年,直到1988年,时任地区政协副主席、类乌齐县人大副主任的父亲罹患重病,为便于照顾,卓嘎才调回类乌齐县医院工作。卓嘎还清晰记得父亲在弥留之际,一再嘱咐要心怀慈善、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情形。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一直坚持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病人真诚相待,成为昌都首批具有中级职称的内科主治医师,后升任类乌齐县医院院长。
    回首往事,卓嘎说“首先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下她才拥有了全新的思想和能够服务人民的技能,要感谢那些18军的老战士,是他们在我幼小的时候给了我种下了革命的火种和正确的人生道路;要感谢父亲,是他的谆谆教诲才使她拥有了克服困难,完成人生奋斗目标的勇气。”
 
 
记者手记
 
道路决定命运
 
    父亲是曲尼卓嘎的精神导师,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早在1950年昌都解放时,就投身了革命事业;在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时,他旗帜鲜明地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并回到类乌齐向当地群众宣讲党的政策,稳定民心;1960年他坚持送自己的女儿到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习先进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文革”期间,虽然受到当权派的冲击,他仍积极参政议政,最后还当选为地区政协副主席。
    父亲用行动和言语不断教育着曲尼卓嘎,人的出身无法改变,但人生道路可以选择,道路决定命运。在父亲的影响下,曲尼卓嘎也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出身不好,让她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更严格要求自己,生怕自己不自觉地流露出“娇骄”之气;出身不好,让她从不抱怨自己的境遇,而是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和事业的双重重担;出身不好,让她有了更多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童年的理想——当一名光荣的医生。终于,她从生活条件优越的娇宠“小姐”,完成了到一名合格西藏医务工作者的嬗变。
    曲尼卓嘎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她的出身放到今天,会被称作“富二代”、“官二代”,她能够摆脱家庭出身的影响,靠着坚毅不拔的理想和信仰,经历了血与泪的历练与重生,独自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奋斗道路,今天的“富二代”又有几人能做到?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正确的道路最终决定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南宫28